欢迎来到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通知公告   
  协会工作   
  会员动态   


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国际新闻
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雾霾的措施与启示
阅读次数:1845 添加时间:2015-12-21 发布: 管理员

    国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

一、鲁尔工业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

    德国鲁尔工业区雾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逆温”天气。1961年,鲁尔工业区共有93做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和400万吨二氧化硫,这些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悬浮,并因为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的出现,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从而形成了雾霾。

二、 德国雾霾的发生及人们对雾霾的认识变化

    19世纪的工业化开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持续了100多年几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废气排放过程。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也未引起德国重视,因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发展经济才是第一要务。

    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196212月导致156人死亡的鲁尔工业区雾霾事件。当时鲁尔工业区首次出现严重雾霾,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鲁尔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据,但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半个欧洲为此遭受酸雨之苦,导致农作物减产、鱼类死亡,危及饮用水安全。

    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德国的政府环保计划。1973年,德国电视一台播放了沃尔夫冈·门格斯的电视片《雾霾》,播放后就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德国政府和民众就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达成了共识。

    19851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能见度极低。这次雾霾致使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德国绿党及大部分环保团体发表声明称“雾霾危机”是环境、能源和交通政策多年疏忽的结果。

    1991年柏林出现最后一次“雾霾”事件后至今,德国再也没有拉响“雾霾警报”。这是德国各方雾霾治理措施更加严格和完善,前期持续的治理行动取得了实质效果的结果。

    回顾德国和鲁尔工业区雾霾治理之路,德国人为“环保梦”付出了沉痛代价,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如今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德国和鲁尔工业区为治理雾霾采取的行动

    (一)持续出台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德国在制定空气净化法律法规方面主要有3个里程碑,分别是1974年的《联邦污染防治法》、1979年的《关于远距离跨境大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和1999年的《哥德堡协议》。目前德国及各地已出台8000多部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雾霾和大气污染治理。联邦环境部相关网站上可查询到各地区甚至某企业的排放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根据法律,一旦企业造成空气质量问题,公民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根据法律更新完善装置,如果问题仍旧没得到解决,相关机构有权让企业停业。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0世纪60年代,鲁尔工业区开始进行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三)联合周边国家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政策

    鲁尔工业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还得益于欧共体的统一环境政策,防治大气污染需要国际合作。

    (四)建立空气监测网络和预警响应机制

    德国逐步建立了包括鲁尔工业区在内的全德空气质量检测站点,一旦某地区超标,当地州政府就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注意避免燃烧木头、焚烧垃圾等行为,控制非生活必需工业产品生产。

    截至目前,德国联邦和各州共设有64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些监测站点各有分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其中,联邦环保局的监测站点有7个,选址远离城乡地区,主要负责按国际公约和欧盟法律来监测未受人类生活影响的空气质量状况,而各联邦州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则在城乡地段按层次进行布局。德国各地监控网点的监测数据在网上一目了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了解到当日和近日的空气质量,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等具体指标,并可预测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五)积极开展环保教育

    德国非常注重采取一些“软措施”,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在家不要乱烧树叶和木头,选择节能减排的采暖方式如天然气集中供暖,出行多搭乘公共交通或骑车,主动选择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因为生活生活方式等原因造成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放。德国高度重视下一代的环保教育,通过长期持续的宣传教育,德国民众的环保观念大为增强

四、治理成效

    长期有效的治理工作让鲁尔工业区的雾霾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据鲁尔工业区所在的北威州环境部门统计,1964年,莱茵和鲁尔工业区空气中SO2的浓度约为206微克/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降幅达97%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测量站中PM2.5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

五、德国及鲁尔工业区治理大气污染对中国的主要启示

    (一)分阶段有重点持续推进

    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痛定思痛后开始了治理雾霾的道路,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导致雾霾出现的不同污染源,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持之以恒地加以推动是必由之路。

    (二)依托标准制定实施一系列行动计划

    德国政府在依靠行政手段控制大气污染方面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限制排放源的排放和建立总的排放限值。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全面考虑各种污染因素如燃料质量和原料,根据现有技术的单源制定排放限值,而对于小源(乘用车)的型式试验如大型工厂和道路工程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制定跨境大气污染管制政策,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定符合各自地方实际情况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只有依据法律制定广覆盖、约束性强、符合地方实际的行动计划,才能保证其确实发挥实际效果。

    (三)通过高投入帮助被治理地区实现转型

    回过头看,德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要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艰巨和复杂,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鲁尔工业区为重现蓝天碧水,过去50年在环保和转型方面花费巨大。例如,针对鲁尔工业区的煤炭价格补贴,1996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主营煤炭业的鲁尔集团的补贴分别为104亿、97亿和85亿马克;在关闭污染企业、解决失业问题、治理污水、集中整治土地等方面也投入大量资金,其中仅旨在推动鲁尔工业区生态和经济改造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IBA)计划,从1991年至2000年的120个更新项目就耗资超过800亿欧元。

    (四)注重追求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效

    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是有针对地减少和避免大气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故治理大气污染追求实效最重要,必须直接针对污染源本身来限制和采取措施,不能寄希望于转移污染排放地或片面追求个别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值达标。前者可以回顾过去数十年高污染企业一直在向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转移的事实,而后者则源自于鲁尔工业区加高烟囱,降低了当地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数值,却导致半个欧洲下酸雨的恶果。

    (五)高度重视科技在治理大气污染中的支撑作用

    在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德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应用,包括不断加强空气净化处理等技术密集型的环保产业,切实加强分析研究大气污染的源头、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实时在线监测污染源等。德国人在执行环保法规方面不打折扣,所以很少有人会想方设法为超标的应报废汽车造假,以通过年检继续使用。对企业而言,尽可能利用先进技术来使得环保达标也自然成为最好的选择,因为超标排污交的罚款要大大高于企业自身进行环保治理的费用。

 

,US>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主营煤炭业的鲁尔集团的补贴分别为104亿、97亿和85亿马克;在关闭污染企业、解决失业问题、治理污水、集中整治土地等方面也投入大量资金,其中仅旨在推动鲁尔工业区生态和经济改造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IBA)计划,从1991年至2000年的120个更新项目就耗资超过800亿欧元。

    (四)注重追求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效

    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是有针对地减少和避免大气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故治理大气污染追求实效最重要,必须直接针对污染源本身来限制和采取措施,不能寄希望于转移污染排放地或片面追求个别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值达标。前者可以回顾过去数十年高污染企业一直在向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转移的事实,而后者则源自于鲁尔工业区加高烟囱,降低了当地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数值,却导致半个欧洲下酸雨的恶果。

    (五)高度重视科技在治理大气污染中的支撑作用

    在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德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应用,包括不断加强空气净化处理等技术密集型的环保产业,切实加强分析研究大气污染的源头、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实时在线监测污染源等。德国人在执行环保法规方面不打折扣,所以很少有人会想方设法为超标的应报废汽车造假,以通过年检继续使用。对企业而言,尽可能利用先进技术来使得环保达标也自然成为最好的选择,因为超标排污交的罚款要大大高于企业自身进行环保治理的费用。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设为首页系统管理
主办单位: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 主管部门: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苏ICP备14047928号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一扫打开手机版官网